资本青睐大健康:医疗投资趋向细分 机遇与泡沫共舞

发布时间:2018-01-04
大健康真正站在了投资的风口上。

在中国医药市场从新兴市场转变为战略市场的过程中,大健康逐年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。国内的医疗投资经过十年发展,至2016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发展成一个近4万亿的市场,有数据显示大健康已经成为仅次于TMT、资金集聚最多的产业。

根据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大于8万亿、2030年达到16万亿。而从目前约三四万亿规模看,蛋糕依旧很大。

2017年是国内医疗投资的十年节点,从十年前只有少数几家美元基金投资医疗健康,到2017年已经发展为拥有200多家专业的投资基金;在细分领域,有专门做机构天使孵化器投资、主题基金以及并购基金;交易数量也从当时的每周2-3笔变成现在每天2-3笔;所投资的领域也更为细分、更加专业化,更有许多其他产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想要进入这个领域。

与此同时,医疗是公认的门槛高、专业壁垒高、监管严、投资周期长的行业,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产业基金想要进入这个行业都会碰到许多挑战。但同时多元的细分领域充满机遇,加上政策的推动、市场的不断扩容,是资本所追逐和狂欢的领域。

“对于医疗投资在细分领域机会,我认为懂的就是蓝海,不懂的就是红海。换句话说能力圈之内的就是蓝海,能力圈之外的就是红海,”日前,在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主办的首届“2017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”上,北控医疗产业基金执行总裁何风志表示,“比如有的企业看好肿瘤免疫,有的看好智能硬件,所以每个人不要管外界怎么样,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,投能力圈之内的项目,这才是最关键的。”

越来越细的投资

大健康的每个细分领域都很热闹。

资本市场追逐的窗口期大概在2-3年。在2007至2009年间,基金基本以综合性为主,现在随着细分市场的扩大,基金规模越来越大、投资越来越专业、要求也越来越复杂。

市场和资本追逐的热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化,从CRO、医疗器械、高值耗材、专科服务到2014、2015年的互联网医疗、2016年的精准医疗,2017年的创新药研发等热点的兴起、细分领域行业龙头的诞生,都是大趋势,同时这也体现在成功IPO的企业类型变化上。

今年8月中旬,安翰医疗宣布获得大中投资、软银中国资本等机构共计一亿美金的融资,安翰医疗副总裁兼董秘郇丹丹在峰会现场表示,目前在其细分领域“资本资金流向包括投资的热点,还在于商业模式被充分验证的企业,现在大家对纯概念性的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,还是需要原创性的技术创新,在技术创新推动下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。”

近年来的医疗投资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关键词,是不是风口来临、有没有泡沫、蓝红海之争不断围绕这些关键词打转。

对于今年大热的生物制药领域,百济神州副总裁、中国开发首席总监汪来在峰会上表示,“新药研发、肿瘤免疫毫无疑问是热点,而且这个热点将会持续五年十年,因为才刚刚开始。毫无疑问有泡沫,坦白说泡沫其实已经不小。最关键的是有很多投资并不太懂药的价值在哪里,怎么样评估它,这个问题很难。但大势所趋,政策鼓励加速新药研发,随着医疗制度、医保制度改革,中国的市场巨大,还等待着大家去抢,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一大批药企倒下来,但同样也有一大批药企立起来。”

新趋势与新挑战

不断细分与多元的投资领域带来了更多专业化要求,对于投资人来说几乎“处处是坑”。

从企业来说,研发新药是一条烧钱的路,汪来表示,“我们到今年已经花了20亿人民币,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公司,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想像的。2017年新药研发的潮流是非常蓬勃的,很多资金在找新的投资项目,但大家可能对选择项目上有一定的难度。”

从生物制药的研发流程来看,门槛高,从研发、生产到销售流程复杂。研发包括临床前、临床到上市,涉及化学、生物、生物制品、小批量的生产、医学、统计、数据等等学科,在选择项目或者团队的时候很难判断。

“创新药物确实是很难的,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就要看资金来源,但即使有极高的专业团队也不一定成功,”通用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景明认为,“可能更多的在基金层面有比较好的风控机制,通过组合来避免风险,能比较好地提高成功的概率。”

对于专业风险过高的项目,内部资本尚且如此,外部产业基金想要进入相关的领域更是难上加难。

“医疗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高的智力密集型行业,我们是新进入这个行业,不是医疗起家,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懂,那就不贸然投资。”海航教育医疗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杨靖在峰会上坦言,目前海航在医疗领域已经布局包括专科医院、综合医院、体检中心、第三方检验所、医生集团等,已经初步形成了粗浅的格局,“这些都是通过我们自营自建的方式开始,医疗是一片蓝海在等着我们探索。2017年就是一个词,贵。好项目越来越难找,越来越贵。未来一定是跨境融合,基于传统行业的创新,比如医养结合、医疗AI,我们会重点关注。”

(21世纪经济报道   卢杉)

返回